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第三个节气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。惊蛰是耕种的好时节,一般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,中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,日照增加,由南向北渐次进入春耕时节。
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“惊蛰”,而是“启蛰”。启蛰之后才是雨水。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(前156年一前141年),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,就将二十四节气中“启蛰”之“启”篡改成了“惊”字,从此“启蛰”就变成了“惊蛰”。西汉太初元年,改启贯为惊蛰,东汉元和二年,更改了节气的次序。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,清明移到谷雨前面。隋开皇十七年,将惊蛰恢复为启蛰。唐武德二年,恢复启蛰在前、雨水在后的次序。唐开元十七年,又改雨水在立春后,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。沿用到现在。
由此可见,将启蛰改为惊蛰,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;而后世屡次将惊蛰的次序颠倒至雨水的后面,则是丢失文化所赋予的节气本义,将“惊”字与自然现象进行附会的结果。
连节气都要“避讳”,不知那么多王朝下来,各种书籍文化避讳之下,丢失了多少本义。
|